■ 對結論提出反駁 ■
提出駁論的時候,您必須針對結論,加以反駁。即使發言大多是落在結論以外各個部份的缺陷,反駁的目的也必須一直是「對結論加以反駁」
*仔徊聆聽以了解結論*
為了解對方的結論,最重要的不是理解力,而是仔細聆聽對方的發言
例子:
Z:「不要讀太多書比較好。因為讀書量少的人看到稍微好一點的書,就產生『遇到非常好的書』的印象,但讀書量多的人無法因一些優點就滿足。」
欲提出駁論時,下列當中哪一項內容最適切?
1. 若遇到好書,讀書量必然會逐漸增加。
2. 若讀書量少,遇到好書的機率很低。
3. 無法因一些優點就滿足,是個人感受的問題。
→2. 若讀書量少,遇到好書的機率很低。
Z的敘述是「讀書量少比讀書量多更好」。所以,若不是能夠否定這個意思的發言。譬如敘述「讀書量多比較好」就不成為駁論。因此1和3都不是駁論
*不要提出脫離議論中心的論證*
對於「是A」的主張來說,「不是B」便是脫離議論中心的駁論。
「脫離議論中心的駁論」在日常會話中是家常便飯,連正式討論的場合也時有所聞。
用脫離議論中心的論證來支持原本有道理的主張,也無法達成目的(irrelevant, not tp the point)
■ 發言的「前提」一定要正確 ■
進行合邏輯的發言時,前提一定要真實-亦即被認為是真實的事情,或真實的可能性很高的事情。
在合運輯的發言上,前提的正確性多少有疑問時,很容易成為反駁的把柄。
幾乎所有的論證都含有許多隱藏的前提。這些前提當中, 掺雜了因為自明而隱藏, 以及並不那麼自明而隱藏的東西。因此,如何從這些前提當中,揭穿有意無意隱瞞的「有疑問的前提」,就能輕易地反駁。
尋找「隱藏的前提」一事, 可以說是對某一段發言進行反駁之前考察(批判性考察) 的第一步驟,它就是這麼重要。
*三種隱藏的前提*
第一是有關事實者
例子:
鴨嘴獸的繁殖方法可說尚未被解明,但藉著調查針土龍的繁殖方法,應該可以了解鴨嘴獸的繁殖方法。兩者都是哺乳類、生蛋、沒有乳頭,有分泌母乳的部位。
→這個論證隱藏了「身體構造相似的動物,繁殖方法也類似」的前提(並且可以說也隱藏了「調查針土龍的繁 殖方法,比調查鴨嘴獸的容易」的前提)。
第二是有關價值判斷者
例子:
「水牛瀕臨絕種的危機,所以我們必須保護水牛」
→這段論證的隱藏前提—「我們必須保護源臨絕種的生物」,是屬於價值判斷的前提。
以為「只要敘述一般的看法,討論就會立刻定案」的觀念是錯誤的。關於構成問題的價值判斷,很多人認為只要敘述「一般人都這麼想,所以這是正確判斷」,討論就定案了,要特別注意這一點。這是錯的,因為一般的意見不等於是正確意見。
第三是關於言語的定義者
例子:
對方沒有到約定見面時間長短,等夠了就可以離開。我已經等了五分鐘,所以我可以離開。
→這個論證具有「等五分鐘就是等夠了」的隱藏前提。
■ 推論錯誤的發言 ■
推論(連結前提與結論的言語)的錯誤,種類非常多
*進行人身攻擊*
駁論應該是針對對方的發言本身而提出的,不應該針對發言者個人而進行。
即使在這種「敘述對方是怎樣的人而導出的駁論」合邏輯的情況,也不是沒有反駁這種駁論的餘地。在「敘述對方是怎樣的人的駁論」合邏輯時,加以反駁還是可能的。
*誤用專家的意見*
用專家的意見來支持自己的主張,當然不是錯誤—但是,要正確地運用。
我們平時常見的是「自稱…權威」。這種人一味致力於使對手承認自己的權威,所以多半不合邏輯。
「自稱的權威」當中包含了「權威者的意見等於絕對真實」的錯誤思想。
具有強烈的尊卑意識者很多,滿腦子以自己為「尊」的意識者,同時也具有強烈的權威者意識。
*使用循環推理*
例子:
B:「檢查必須空腹」
A:「為何做檢查必須空腹才可?」
B:「因為這是醫院規定的」
→並沒有說明原因,只是套用原話意再做說明而已。
*立證責任的轉嫁*
立證責任的轉嫁(shifting the burden of proof)是常被使用的錯誤推論之一。
這是自己不敘述要導出某項結論的前提(根據、理由等),代之以「結論是無法否定的」一語,而要求對方「證明結論可以否定」。
例子:
「我認為這次發現的化石是始祖鳥的化石。如果有人不以為然,就請他提出證明。」
這種類型的發言,由於發言者本身不提出自己的結論的根據,所以聽起來感覺非常霸道,也常常變成高壓的(只會讓聽者感到不快樂的)發言
也可以說:這種用高壓、威勢的發言堵住對方的嘴,強行通過,是以為「我很善於議論」的人喜歡使用的類型之一。
例子:
「你的意見錯誤。那種發言不能使任何人接受。」
轉嫁立證責任的發言,並未提出根據,因此不是論證
例子: 蚊子是宇宙生物。誰也不能證明牠不是,所以我的說法應該是正確的。
→「誰也不能證明牠不是」這句話,形式上是採取提出根據的樣子,但這句話不能視為根據
*強迫在錯誤的二者當中擇一*
非在二者當中擇一不可的狀況稱為兩難論(dilemma) 。儘管「二者」之外仍有可選擇的答案,卻無視於其他選擇,而強行在二者當中擇一。強迫對方進行這種二者擇一,是錯誤的推論之一
例子: 沒有人吃了p而死掉,所以P可以吃。
→這是根據「死掉與否」這兩個選擇,來判斷P可不可以吃。
*錯誤的類比*
類比能使自己的論點容易說明、容易了解,因此經常被人使用。不過,因為類比很簡單方便,反而有容易被誤用的情況。
人的大腦就像電腦中的CPU一樣,專為負責運算功能。
→大腦跟CPU完全不同,所以這是錯誤類比。
*太快進行普遍化*
科學蒙受普遍化(generalization) 的恩澤頗深。「從實驗和觀察所得的結果,推測法則或定律,然後再多次進行實驗和觀察,反覆確認(設想中的)法則或定律的正確性」,使科學獲得很大的發展
例子:
到目前為止,郵件被送過信箱的時慎,亞詩從來不會在家。現在正有郵件被送進她家的信箱。所以她應該不在家。
→這種情況也是使用「普遍化」
因為普遍化在平常的感覺上是「很邏輯的」,它的程度就成為很大的問題。
*原因與結果的倒錯*
傳來玻璃破裂的聲音。於是我走到發出聲音的地方去看。那裡散布著玻璃的碎片,並且躺著一隻斷了氣的鳥鴉。破璃的碎片大概有吸引斷了氣烏鴉的力量吧!
*內容矛盾*
矛盾(沒有邏輯觀念的人應該也知道)是敘說當中,包含兩個以上不能同時為真的敘說。
*歧義的表達方式*
擁有兩個以上意義的字語,林林總總。在一個論證中,把一個字語使用成兩個以上的意義,而試圖符合邏輯的,是犯了歧義表達(ambiguity)的謬誤
例子:
為了解答難題,使神經敏說是很重要的。害怕的時候,神經都會變得敏銳。所以要解答難題時,不妨去想些可怕的事。
例子:
彩券不是注定會中獎而中獎,就是出於偶然而中獎。但是,若不動一些手腳,彩券不會因注定會中獎而中獎。所以不動手腳的彩券,出於偶然而中獎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。
→此論證運用了言語的巧妙性,可以說是詭辯。結論中的「偶然」也包含了「幸運」的意義。
*使用帶感情的字眼*
使用帶感情的字眼(emotionally charged words)時,該部份會成為論證的弱點。這是因為使用帶感情的字眼是宣傳的手法(propaganda,後面將會說明)。
「簡直瘋狂!」使用企圖喚起否定性情感的字眼,也被視為論證的弱點。
在現實情況中,完全不使用「企圖喚起否定性情感的字眼」是相當困難的。縱使小心翼翼,最後還是很容易用上多少帶點否定意味的字眼,但我們至少應該有意識地避免使用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