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如果仔細檢討,任何哲學都只不過是把常識翻譯成支離破碎的語言。歌德

會話上某種程度有省略的必要

 

*會話的經濟性

 

現實生活中的會話和議論,是加了各種省略形式的發言。從會話的經濟性來說,這是很重要的。

 

例子:[過繁]

現在的離婚率很高。因此,即使是由戀愛而結婚,結果分手的可能性仍然很高。既然日後會分手,結婚就失去意義。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遵守婚禮中承諾的永恆誓言。因此,結婚在今天沒有任何意義。

 

例子:[過簡]

結婚沒有任何意義。因為即使是由戀愛而結婚,結果也是分手。

 


筆者個人認為「詳細地說到極接近囉嗦為止,發言聽起來合邏輯,所以是最好的。」

 

 

 

AB」的側面


AB」的表示方式,有興味盎然的一面。嚴格說來,「AB」是「所有的A都是B」的意思。

 

例子:「如果下雨,地會濕」


「下雨的話,雨降下來的地方有大地,如果沒有設法使那個地方不濕,那裡就會濕。」


「如果那裡被遮起來就不會濕,所以未必一定會濕,亦即有例外的情況。」

 

發言「強度」,恐怕會因瑣碎表達方式的差異,而多少有所改變。為了合邏輯地發言,我們必須十分注意這些表達方式上的瑣碎處。


強度
瑣碎↑  vs. 
強度瑣碎↓

 

注意「言外之意」


 

 

通常言外之意伴隨「對立」與「聯想」兩種形式出現

 

Windnat:生物啊!是靠此方式活下去,同樣靠此做蠢事的。

 

例子「長腿是美麗的」


對立思考
「不長的腿就不美麗」

 

例子「在公有海灘穿暴露的泳裝不太好」


聯想思考
「在公有海灘穿不暴露的泳裝比較好」

 


容易聯想到對立觀念的「有關大集合的表達方式」,既有容易把「非
A則非B」誤當成「AB」的言外之意,也有確實包含「非A則非B」的情況。

 

從「AB」來說,邏輯上是無法導出「非A則非B」的結論。(應為「非B則非A)

 

希望自己講話合邏輯的人,發言之際,必須一直注意聽者會如何理解自己所說的話。

 

Windnat:許多廣告就是利用對立與聯想來造成人們對產品的觀感,大概我們也難以擺脫置入性行銷。
 

避免曖昧的表達方式

 

表達方式稍有曖昧,會影響對表達的解釋,有時甚至改變了論證在邏輯上的正確與否。

 

練習題:


(1)
疲倦的時候,人會打呵欠

(2) 小玲沒有打呵欠

(3) 所以小玲不疲倦

 

請批判這個論證。

 

解:這個論證在邏輯上是正確的


但在論證上呢?解析如下


讓人產生曖昧的想法在前提
(1)


(1)
疲倦的時候,人會打呵欠


「疲倦產生,人會打呵欠,就算一下,也表示疲倦」
----------(A)


「疲倦產生,人會呵欠,但要連續打呵欠,才表示真的疲倦」
--(B)

 

如果思考者想法是(A),此論證(3)成立

如果思考者想法是(B),此論證(3)不成力

 

因此,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發言不可以讓人有曖昧的想法產生,所以,我們的發言必須明確,其結果才會正確。

 

 

Windnat:不用說,大家也知道,政治人物大概就是最喜歡講出曖昧話語的人,說出盡是一些不負責的話,然後大家就有得揣測了。所以,如果要練邏輯的話,我想只要多聽聽政治人物的發言,應該可以找出許許多多的破綻,反正那種亂七八糟的發言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。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ndn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